查看原文
其他

菩提道次第略论 28-完美人生/不善业认知对治/下士道发心/除邪分别

行愿人间 2023-05-16


菩提道次第略论

正论一一修学引导次第

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

第四节 深信业果


七、完美人生的因果差别

思惟差别相者,断十不善,虽亦能得贤妙之身,然若能有一德相完全、修习一切智之身者,则修道之进步非余能比。故应修求如是之身。此中分二:

1.异熟功德及业用

初中有八:

一、寿量圆满。以先引业感得长寿,如引而住,以是于自他义利能长时中多集善业。

二、形色圆满。形色姝妙,根无不全,竖横相称,以是所化机等见生欢喜,听从教授。

三、种族圆满。于世间敬重,共所称赞之高姓中生,以是劝导,无所违越。

四、自在圆满。有大财位及广大朋翼僚属,以是摄诸有情而成熟之。

五、信言圆满(威信圆满)。由以身语不诳他故,令诸有情信受其语,以是能以四摄摄受有情,令其成熟。

六、大势名称(圆满)。具足勤修施等功德,成诸众生所供养处,以是于他一切事业而为助伴,他便为欲报恩故,速听教化。

七、男性具足。具足男根,以是为一切功德之器,以欲精进增长智慧,处众无畏,与诸有情能为共行,或处闲静,无能为碍。

八、大力具足。以先业力,性少疾损,或全无病,以现世缘有大勇悍,以是于自他之事无所疲厌,坚固勇猛,得思察力,速证通慧。

 

2.异熟之因有八

初者,于诸有情不加伤害,及远离伤害之意乐。如有颂云:“若到杀生场,施放作饶益,遮止害有情,当能得长寿。恒作侍疾人,并施医与药,不杖石损他,当感得无病。”

第二,惠施灯明及鲜净衣等(能感形色圆满)。如云(如前论云):“依于无忿恼,以施感妙色,不嫉妒果者,说感妙同分。”

第三,摧伏我慢,于师长前及余人所敬重若仆。

第四,于求衣食等者常行惠施,纵其不求,亦作饶益。及于苦恼、具德之悲敬田中无资具者,悉作布施。

第五,修习断除四种不善之语。

第六,发愿自于后世能修种种功德,且于三宝、父母、声闻、独觉、和尚、阿阇黎诸师长所而修供养。

第七,乐丈夫德,厌妇女身,深见过患。于诸贪著女身之辈,遮止其欲。断男根者,为作解脱。

第八,他所不能,我为代作。于可共合,为作助伴,并施饮食。

彼八种中,若具三缘,当得殊胜异熟。

三缘者(一心清净,二加行清净,三田力清净),心清净中(复分自他之二),观待于自有二:一、修诸善因,回向无上菩提,不希异熟。二、及意乐至诚猛利而修诸因也。观待于他有二:一、见同法者,上中下三,断除嫉妒、校量、毁訾,心生随喜。二、若不能者,亦应日日于其所行,多次观察焉。

加行清净中,观待自者,长时无间猛利所作。观待他者,未受正行,赞美令受。诸已受者,赞美令喜,常恒无间,安住不舍。

田清净者,即彼二种意乐加行,获多美果等同田也。

 

 

八、不善业的认知及对治

1.总说对治

《入行论》云:“从不善生苦,如何从彼脱?我昼夜常时,唯思此应理。”(此颂即谓应常思业果理趣之意)又云(前论又云):“一切善品根,佛说胜解是。又彼之根本,常修观异熟。”知黑白业果已,当数数修习,以其最极隐覆,难获决定故。

如《三昧王经》云:“月星可陨坠,山邑可崩坏,虚空变为余,佛不说虚语。”于如来语须生决定信。在未获此无伪决定以前,随学何法,亦不得佛所欢喜之决定也。

有一类人,自谓于空性已获决定,于业果未能决定,于彼不作数者,其于空性之见解成颠倒矣。达空性者,即于空性见为缘起之义,能为于业果生决定之助伴故也。

前经又云:“如同幻泡幻焰电,一切诸法似水月。虽然不缘身死后,往他世之数取趣。但已作业非成无,当如黑白熟其果。此道理门甚奥妙,微细难见佛行境。”以是当于黑白二业因果生起决定,常于昼夜观察三业门,断绝恶趣。若初于业果差别未能善巧,或稍了知而三门放逸者,是唯开恶趣之门。

《海问经》云:“龙王,诸菩萨以一法而能正断险恶趣之顛倒堕落。一法为何?谓于诸善法数数观察,念我如何住此度诸昼夜。”如是思已,遮止恶行之法者。

《谛者品》云:“大王!汝莫杀生命,众生于命极护惜,是以欲保长寿者,心中亦不思断命。”于十不善等诸罪,虽唯发起之心亦不可轻动,应多修习防护也。

康隆巴对普穹瓦云:“格西敦巴谓,唯业果甚关重要。吾意现今讲说、闻修皆非希罕,唯修此业果者,难矣。”普穹瓦报曰:“如彼当作。”又敦巴云:“仁者,心量莫粗,此缘起甚细。”

普穹瓦云:“我于老时,唯依靠《贤愚因缘经》。”夏惹瓦云:“随生何过,佛不责余,咸谓以作此缘,今生此过也。”

 

 

2.四力净修之法

如是于诸恶行,亟应努力,无使有染。若因放逸及烦恼炽盛等缘而生罪者,亦不可任意放置,当须励力于佛大悲所说出罪方便。又彼堕罪还净之仪轨者,如三种戒中别别所说。罪还净者,当依四力。

 

能破力

第一,能破力者,谓于无始来所作不善多起追悔。欲生此心者,须修能感苦异熟等三种果之理趣。修时可依《金光明忏》及《三十五佛忏法》二种而作。

 

对治现行力

第二,对治现行力有六:一、依《般若》等经句受持读诵等也。二、依胜解空性,住入无我而明显之法性,深信本来清净也。三、依持诵百字等诸殊胜陀罗尼,如仪轨而持诵之。《妙臂经》云:“犹如四月火焚林,无有遮障燃遍野,以念诵火戒风燃,精进猛焰烧罪恶。犹如日光照雪山,不堪威光而消融,戒日光明念诵炽,罪恶雪山亦归尽。如于暗中置灯光,黑暗无余而除灭,千生所集罪黑暗,以念诵灯速遣除。”此复乃至未见罪净相而诵之。相者,谓于梦中梦吐恶食,又酪及乳等,或饮或吐,或见日月,或于空行,或遇猛火、水牛、黑人,或见比丘、比丘尼之僧众,或出乳树、象及牛王、山与狮子座,并微妙宫殿而为上升,或梦闻法。此《准提陀罗尼》中说也四、依形像力,于佛获信已,塑其形像也。五、依供养力,于佛及塔兴种种供养也。六、依名号力,于佛及诸大菩萨名号闻而持之。此等唯是《集学论》中所正出者,余亦多矣。

 

遮止力

第三,遮止力者,谓正防护十不善也。以是能摧昔所造作一切自作、教作、随喜他作之杀生等三门惑业及法之障,此《日藏经》中说。意谓若无至诚防护之心而忏者,仅成空言,故律中问:“后防护否?”广释中说也。是故,后不更作之防护心颇为重要。然此心生起,又从初力而自在也。

 

依止力

第四,依止力者,皈依三宝,修菩提心也。

总之,佛为初心学人虽说多种忏悔之门,然对治圆满者,四力为善也。

罪净规者,于诸当生恶趣大苦之因,转生小苦因。或虽生恶趣,竟不受苦。或但于现身稍患头痛等,即成清净。如是诸须长期受苦之罪,或成短促,或竟不受。此亦视忏者力有强弱,及四力对治全与不全、力势急缓、时期长短以为等差而未有一定也。

经及律中谓“假使经百劫,所作业不亡”者,盖对诸不修四力对治者而言。若以四力如说而忏者,则虽定当受果,亦能清净。此《八千颂释》中说也。

由是诸以忏悔及防止等力,而坏出生异熟之功能者,纵遇余缘,果必不生。如以邪见嗔恚断坏善根,彼亦同之。此《分别炽燃论》(《烧戏论》)中说也。

然以忏护清净,虽能令无遗余,若初无罪染之清净,与忏已而净之二则大有差别。如《菩萨地》中言:“根本罪生,虽能重受还净,然于现生不能证得初地。”

经(《研磨经》)中亦云:“若生经中所说一种谤法之罪,于七年中,每日三时忏悔,罪虽清净,然任如何疾速,欲得忍位时,须经十劫也。”以是无余清净之义者,是于不悦意之果清净无余。生起证道等者,则为甚远。故于从初无染,当励力焉。

是故说言:“诸圣者等虽为命难,亦于小罪不知而故行。”倘若忏净与初即不生二者无别,则无须如是作矣。譬如世间伤损手足,后虽治愈,然与初未伤损终不同也。

 

九、下士道发心之量

发心之量者,往者为求现世,心不虚伪,于求后世,仅随言辞转耳。若能易地而观,求后为主,求现为兼者,是即生也。虽然,尤须坚固,彼虽生已,仍当努力修之。

 

十、除邪分别

除邪分别者,有一类人以经言“于一切世间圆满,皆须弃舍”,而作错乱之根据,作如是想:谓受用等圆满善趣者不出世间故,于彼希求,不应理也。

夫于所求,有现时及究竟所求二种。世间身等圆满者,虽求解脱人,现时亦所当求,由依彼身渐次辗转而得决定善故也。所有一切身、财、眷属圆满之善趣,非皆世间之所摄。身等圆满究竟者,是佛色身,及彼之刹土、彼之眷属等故也。

于彼密意,故《庄严经论》中说:“以前四度,成办身、受用、眷属圆满之善趣。”又多经中亦说,以彼等而成办色身也。

已释共下士道修心之次第竟。



菩提道次第略论连载:

菩提道次第略论 1-归敬颂、本论内容及造论意趣

菩提道次第略论 2-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

菩提道次第略论 3-本论之殊胜

菩提道次第略论 4-说听轨则

菩提道次第略论 5-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- 所依善知识之相

菩提道次第略论 6-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- 能依弟子之相

菩提道次第略论 7-依止之法、依止的胜利

菩提道次第略论 8-不依止的过患

菩提道次第略论 9-总明其义

菩提道次第略论 10-加行修法(洒扫/陈设/威仪/资粮田/七支供)

菩提道次第略论 11-正行修法/结行修法/未修中间/破斥二种妄见

菩提道次第略论 12-何为暇满人身

菩提道次第略论 13-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

菩提道次第略论 14-思惟人身难得

菩提道次第略论 15-三士道建立/引导之相/建立原理

菩提道次第略论 16-不念死的过患/念死的胜利/发何种念死心

菩提道次第略论 17-修念死之法(定死/死无定期/余皆无益)

菩提道次第略论 18-思惟恶趣苦的意义/大有情地狱苦

菩提道次第略论 19-近边地狱苦/寒冰地狱苦/孤独地狱苦

菩提道次第略论 20-思惟傍生苦/思惟饿鬼苦

菩提道次第略论 21-皈依之因/思惟皈依境/佛功德

菩提道次第略论 22-法功德/僧功德/知三宝差别/自誓皈依三宝/不皈依余处

菩提道次第略论 23-遮止学处/奉行学处(敬佛像/敬佛经/敬僧宝)

菩提道次第略论 24-共同学处(随念/供养/启白/勤修/不舍)

菩提道次第略论 25-业果总相(1业决定之理)

菩提道次第略论 26-业果总相(2增长广大/3不作不得/4作已不失)

菩提道次第略论 27-十不善业道/业果轻重/果报差别/十善业/业的种类


三士道连载:

三士道 1-道次第的传承

三士道 2-道次第的殊胜-宗喀巴大师

三士道 3-道次第的殊胜-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的殊胜

三士道 4-闻法弟子应具六种想

三士道 5-上师的基本条件要求,传戒上师,大乘上师的条件要求

三士道 5-密乘上师的条件要求

三士道 6-弟子的德相和要求

三士道 7-如何亲近上师 供养侍奉的功德

三士道 7-虔诚信敬、塑上师像、思念祈请、当佛礼敬的功德

三士道 8-不敬上师的罪业(上)

三士道 8-不敬上师的罪业(下)

三士道 9-亲近上师的心态 念师功德 树立信心

三士道 9-亲近上师的心态 念师恩德 激发敬心

三士道 10-前行1-3(净扫道场/摆设佛像/端然安坐 皈依发心)

三士道 11-前行4(七支供养-1礼敬/2供养支)

三士道 11-前行4(七支供养-3忏悔/4随喜/5请转法轮/6请住世/7回向支)

三士道 12-什么是暇满人身

三士道 13-暇满人身的可贵性

三士道 14-暇满人身的难得性

三士道 15-三士道目标/分类/修行次第

三士道 16-人生无常/思惟人生无常(1人必定会死)

三士道 17-思惟人生无常(2死无定期3除佛法外)/临终之相/成就无常观

三士道 18-堕三恶道的理由/热地狱

三士道 19-边缘地狱/寒冷地狱/零散地狱苦

三士道 20-饿鬼道苦/畜生道苦

三士道 21-皈依的因/佛的功德

三士道 22-法功德/僧功德/知差别皈依/依不同守誓皈依/不皈依三宝以外

三士道 23-禁戒/守戒(敬佛像/敬佛法/敬僧宝)

三士道 24-皈依三宝后的修持/皈依的功德利益

三士道 25-认识因果(1业报的必然性)

三士道 26-认识因果(2强增殖性/3不做无报性/4所做不坏性)

三士道 27-十业道


以上摘自《陀乐寺法海集(一)》,即《菩提道次第略论》感恩陀乐南宁中心提供连载支持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